无障碍说明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从谷歌离开的那一刻起,何时重返中国就成了固定话题。人们似乎认为,在若干细分领域占据最高点的科技企业,永远疏离最庞大的潜在市场,实在不合情理。这个话题从未炒热的原因是缺乏“重返”实证。

貌似双赢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7月25日,Waymo中国区负责人王敏参与了美团的无人配送平台发布会。本来不是主角,这位顶着新头衔的高管称,公司正在筹办“中国办公室”,在哪个城市“尚未确定”。此言引发了媒体和地方政府的兴趣。

此前几天,上海市政府官员组团拜会一系列硅谷无人车有关的科技公司。意图很明显,争取他们在上海开展“活动”。其中的重头戏,就是邀请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率高层参加2018AI大会。大家都意识到,双方关系已经回暖,接触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指向具体项目,可见一斑。

从Google X试验室拆分出来的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始终走在全球第一的潮头,几乎没有争议。第一个公开道路测试、第一个完全无人驾驶路测、第一个邀请试乘,再加上即将开始的第一家商业化运营,Waymo的无人驾驶正在走向应用。

与此对照,老对手优步宣布放弃自动驾驶卡车,专注于自动乘用车。而Waymo正相反,它极力扩张自己的业务范围。公交车、私人乘用车和无人快递,Waymo都打算投资。

如果用商业化(即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高度衡量,Waymo可能最快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产业链条。上海市试图延揽其落地,哪怕只是跑圈测试,意图也昭然若揭。一个Waymo进来,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和商业、技术活动进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稳赚不赔。Waymo在自动驾驶上的技术路线几乎固化,但对于商业模式还未能看清楚。它可能下意识认为,能够获邀重返最大的潜在市场,何乐而不为。

貌似是个双赢的主意,但这里面还有几个小小的问题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1、产业链不存在

首先,Waymo已经放弃成为科技-工业联合体。自从GoogleX的遗产“萤火虫”退役后,Waymo在约翰·克拉夫西克的领导下,放弃了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这条路。也就是说,Waymo不做整车。那么,无论它是否入华,它都不打算建立汽车供应链,给上海地区带来巨大的工业增加值,也就成了镜花水月。

不过,比起收点税,上海显然更在意Waymo给城市“科技名片”镶上金边,在与深圳的比拼中再胜一筹。这是继从香港手中夺取远东金融中心地位之后的新胜利。

但对于Waymo而言,没有制造实体,就削弱了物理上贴近的必要性。它将服务器架设在加州,不妨碍它向全球提供服务。不过,基于中国的法律,它必须要将中国市场上采集的数据放在中国。

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在贵州架设数据中心——基于当地的税收减让政策和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喀斯特地貌提供的天然冷却环境。来上海的坚强理由,似乎还剩下可以延揽大批人才。此外,上海作为金融港,拥有融资优势……,呃,谷歌不需要融资。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2、削弱的技术优势

其次,从技术上而言,Waymo时至今日也的确仍占据前沿,但它的优势已被蚕食。

谷歌率先出发,但并未从一开始就使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后来的公司都直趋这两大利器。谷歌付出先行者代价。

先发优势变得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是,使用机器学习的里程测试,边际效应递减。简单说,就是测试带来的利益越来越小。有效里程,譬如行人乱穿马路等各种非规则输入,更能训练神经网络。

这样一来,Waymo就不具备垄断优势。因为其他企业也可以用各种虚拟测试,迫近谷歌多达800万英里(一说600万)的实况测试训练成果。

我们都看到Waymo测试车在高速上数次试图并线未果,最后从被迫驶离高速路的视频。它告诉我们,距离实用化的高等级自动驾驶还有多远,这和克拉夫西克公开表达的信息有出入。

因为没有售卖私人乘用车的计划,Waymo被迫组建6.2万辆的大规模出租车车队,以搜集运行数据。这方面特斯拉有更大的优势。

实车上路是企业间角力的关键环节。能否拿出稳定、大量的实车测试数据,是体现平台商业前景和量产可能性的核心。合作者、资本和社会舆论,也要从实车数据来判断无人驾驶平台的价值。这方面上海并无特别的优势,中美法律的差别让谷歌吃过苦头。到头来还是山景城和凤凰城,让Waymo如鱼得水。

需要指出,无论在哪个城市,Waymo的测试车/运营车都很容易被视觉假象愚弄。这导致它只能在小范围实现无人驾驶运营,很难冲出电子围栏。在当前技术阶段,Waymo既没必要、也无能力撑起全球规模的测试和运营,那么来上海的必要性再次被削弱。

出行圈 | Waymo 假想的入华

商业上的独行侠

再次,Waymo并不积极打造一个类似百度阿波罗那样的众包平台,而是独自进行技术探索。虽然无人驾驶技术由一方打造可能比较安全,但Waymo排斥了车企的作用。克拉夫西克暗示,车企什么都不用做——菲亚特-克莱斯勒作为合作方只提供车辆平台而已,对无人驾驶技术研发插不上手。

这显然不现实,Waymo漫长的研发进度早就饱受质疑,有钱有技术的车企也绝不愿意错过无人驾驶这波风口。事实上,目前车企们已经构筑了以整车、供应商、技术方案提供商(譬如Mobileye)、硬件供应商(譬如英特尔、英伟达),多方不同程度参与的各种联盟。

Waymo是技术的先行者,也是孤独的、力量正在被削弱的先行者。它能在商业上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如想象的高。上海等地方积极延揽一个疏离大平台、吃独食的科技公司,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带动作用,将会打一些折扣。

目前行业的共识是,无人驾驶技术无法由单独的企业实现。Waymo也承认这一点,但它只肯与外界进行有限的合作。这可能也是它的商业进程一再耽搁的原因。

国内地方政府拥有的资源,是政策性许可(包含经营便利)、道路和其他运营资源,还有提供普遍的商业交流平台,但这些Waymo其实都已拥有。toB的属性,决定了Waymo不大关注最终用户的需求,除非这关系到企业的形象。

而运营无人驾驶租车公司,具备toC属性,但在上海运营,困难重重。无论哪个城市的租车市场,利益格局基本固化,根本无法容纳新进入的、数万辆车的庞大实体。而Waymo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车队,交给当地租车公司运营。一句话,商业上谈不拢。

当然,中国是Waymo迈向商业化必须要进入的市场。但眼下,无论产业链上、技术上、商业上,Waymo都不用急于入华,进入了也无法满足东道主颇高的期望值,索性再等等。先成立个低调的办公室,倒是不错的主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stellaao
收藏本文

为你推荐

汽车视频

访问购车通小程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