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造车太火热 让我们猜猜苹果iCar

2015-07-2974

导语

最近互联网造车又掀起新高潮,中国版的“特斯拉”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高调推出,受到业界广泛的“差评”和不看好,与上一轮的盲目热捧不一样,市场开始进入到冷静批判期。如果一定要从乐视、小米、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声称要造车的巨头来选的话,我们最期待的当然是苹果。

混到苹果这份儿上,免费广告员有的是。网媒自媒平媒以及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媒,每过一两个月,都会时不时爆点苹果下一代产品的猜想。料少脑补凑,题旧想象新。这种折磨人的日子有结束的迹象,因为我等已经发现苹果打算混入新圈子——汽车制造业。接下来似乎可以进入iCar(按照苹果的命名惯例臆测)的猜想节奏。

 


造车还是买平台?

有人总结苹果这么多年“进入策略”的成败得出结论,认为苹果在开辟新领域的时候通常如鱼得水,成王成霸,比如iPod、iPad。而进入已有霸主的地盘则多不如意,诸如iMac和难产的iTV。不过这个规律漏洞也是显然的,苹果进入手机行当的时候,诺基亚和三星如日中天,HTC也正在崛起。结果是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脚底下不利索的原有霸主,跟错了路就被淘汰。这样一来,结论似乎被修正为“苹果另起炉灶的能力决定了产品成功”。

眼下,苹果正在进入大佬如云的汽车行业。漫长的产业链和惯性巨大的消费市场显示出,他们的地位并不像诺基亚一样脆弱。苹果无意新建庞大的生产能力和组建供应商团队。尽管苹果现金流高达1800亿美元,但多数都源于避税原因滞留在海外。因此它也没有能力在本土或者其他地方这么做。

苹果精致到变态的保密法则,在汽车圈里完全玩不转。苹果精致到变态的保密法则,在汽车圈里完全玩不转。

苹果已经认识到,汽车研发的流程周期和需要控制的资源远不同于一般的电子产品,更不要提政策监管和安全要求的名目繁多的路测、盲测,汽车项目藏在黑箱里完成不大可能,苹果精致到变态的保密法则,在汽车圈里完全玩不转。单一代工厂环节容易被控制到守口如瓶。但庞大的供应商队伍、招标环节和半开放式的技术论坛,使保密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令人奇怪的事,即便如此,“泰坦”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仍然严重缺乏信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泰坦”只能是EV,这是多快好省跑步进入汽车圈的捷径。德媒近期报道,苹果CEO蒂姆·库克率队参观了宝马的i3生产线,双方交谈甚欢。需要指出的是,《经理人》杂志向来以追踪宝马的鲜活绯闻为己任。参观和礼节性会晤不会产生鼓舞人心的谈判协议。苹果用i3作平台?尽管这样可以回避烦人的造车环节,但很难想象,苹果愿意让生产本身脱离控制。何况,打谁的Logo难以谈拢。

苹果CEO蒂姆·库克率队参观了宝马的i3生产线,双方交谈甚欢。苹果CEO蒂姆·库克率队参观了宝马的i3生产线,双方交谈甚欢。

除非有坚强的证据支持,苹果可能更愿意自己开发一个全新的平台,而非假手于人。“泰坦”还远远没有走到小规模生产的地步。可能仍在方案论证环节,最多到达初样阶段的早期。

显而易见的障碍是,即便富可敌国的市值和现金储备,完成关键技术积累也需要时间。特斯拉已经证明,硅谷可以造车,前提是获得传统汽车圈的帮助。奔驰北美“无私”地将底盘和悬挂调教一类的技术转让给特斯拉。苹果自然也需要汽车圈的帮助,搞定机械和空气动力学设计。苹果加大了对电池技术的投入,但即便苹果高层也无法看到,该项目到底能不能最终实现。

在当前阶段,苹果还不用头疼供应链的问题。

挖人大战

从苹果拼凑的、日益庞大的汽车高管团队来判断,它仍然想自己玩,最多带着小兄弟们,而不能容忍同样强势的合作伙伴。

从去年到今年,苹果不断从传统汽车产业界挖人。最新的消息是任命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的前全球质量总监道格·贝茨(Doug Betts)。虽然贝茨已经在FCA已经不招人待见,但苹果挖汽车高管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它在消费电子行当人才流失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到苹果的汽车团队正在捏合成型。

苹果挖来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的前全球质量总监道格·贝茨(Doug Betts)。苹果挖来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的前全球质量总监道格·贝茨(Doug Betts)。

苹果副总裁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去年被授权牵头泰坦项目。此君领导过iphone、ipod最早版本的开发,后来跳槽至福特研发部门,担任福特概念车设计部门头头(这一点引人遐想)。乔布斯去世后重归苹果,成了库克铁杆班底,进入管理层。

奔驰北美研发中心CEO约翰·容维尔(Johann Jungwirth)去年被苹果聘用,职位不详。他很可能就任首席架构师一类的技术-管理角色。

最近,苹果打破了业内默认的猎头规则,吃相不大雅致。破产并被万向收购的EV电池供货商A123 System把苹果公司告上法庭。A123抱怨苹果肆无忌惮地挖人正在“肢解”该公司。

而特斯拉和苹果互相挖墙脚的游戏更是硅谷最无趣和有失风度的多幕剧。挖人大战何时消停,要看苹果想在多深的程度上参与制造环节。

iCar应该啥样

有人认为苹果研发的是一种“货运机器人”——彻底无人化、沿特定路线递送货物。这是谷歌和亚马逊对于交通和物流想法的拼盘,苹果无论如何不会脱离消费者市场。即便不考虑赚钱,管理层也颇为享受万众瞩目的风光。把物流和货运公司当做唯一客户?除非苹果高层的脑子秀逗了。iCar仍然会面向个人消费者。

前一阵闹出点乌龙,将苹果的街景采集车当成了iCar。类似高尔夫电瓶车的玩意当成iCar,如果不是媒体太心急,就是侮辱了苹果的智慧。

iCar的外观不会走特斯拉路线。即便没有任何标示,也会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确认是iCar。iCar的外观不会走特斯拉路线。即便没有任何标示,也会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确认是iCar。

对纯粹的技术,大家都不觉得苹果有问题。EV的电机控制和电池管理属于嵌入式硬件+软件系统,苹果工程师表示无压力。按照以往规律,苹果必须绕开汽车性能的痛点(这件事它真的不擅长),而采用大量人工智能技术,用来增强而非削弱驾驶员的地位。

辅助驾驶系统利用GPS、毫米波雷达、云平台和V2V,将数据上收云端,依靠云服务器实现对汽车实现精确控制。它涉及到一系列算法和控制策略。从这一点出发,苹果可能更有兴趣和谷歌合作,而非宝马。

iCar的外观不会走特斯拉路线。即便没有任何标示,也会让人一眼看上去就确认是iCar。如果做不到这一条,整个泰坦团队都可以自挂东南枝了,品牌辨识度只是起码要求。说得过去的性能和续航里程、方便的充电方式,简洁而富于科技感的座舱(想到《侏罗纪世界》的玻璃钢游览车了吗?),还有背后强大的数据链支持,应该是iCar的设计原则。

如果此时iCar的形象还未在你心里浮现,“泰坦”团队可能正为此操碎了心。“出人意料的设计”向来不是苹果追求的。iCar不会早于2017年初亮相,但做出一系列重要投资和决策以后,苹果显然不希望最终镜花水月一场。

彭晃

车视点本期作者
点击进入作者专栏

车视观点

投票id...

栏目介绍

车视点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echocczhang@tencent.com
栏目负责人:张翠翠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