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做叫车软件用意何在?

2015-12-1792

导语

卖房卖成了房东,炒股炒成股东,这是段子。如果卖车卖成了租车公司呢?那是福特的理想。福特在CEO马克·菲尔茨的领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转型科技公司。现在,我们需要以严肃的态度,重新审视当初菲尔茨的许诺。

 

福特正在开发一个打车APP,如果仅此而已,可能不会引起Uber的恐慌。尽管车企能够造出更大规模的车队,但Uber显然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掌握更多的专车资源。但如果福特另辟蹊径呢?

 

福特的打车APP

工业园区的上班族,打算打一辆车下班。他用手机里的APP叫了福特公司的一辆车,看起来和Uber的服务没有什么区别。约定时间到来前,一辆特殊改装的全顺汽车停在预定地点等待。这是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它将搭载适才叫车的客户返回家中,并能自主赶往下一个客户指定地点。

无论谷歌,还是貌似急起直追的百度,暂时都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原因之一是,无人驾驶汽车用来判断路况的激光传感器,在雨雪天气无法正常工作,当然,它们也无法穿透中国北方臭名昭著的雾霾。福特还有4年时间,做出这样一辆惊人的服务。而现在,他们暂时实现了在自家园区内部的打车行动——园区内的路况要简单得多。同时也由于非市政道路,无须取得当局许可。

福特研发和前瞻工程副总裁肯·华盛顿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移动服务供应商。”而他的老板马克·菲尔茨去年就宣称,福特的战略指向为“移动智能科技”。所有人现在都认识到,福特鼓吹了一段时间的新概念,是在玩真的。

福特福特

在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汽车制造的时候,还没有哪个一线汽车制造商(好吧,是所有车企)敢于跳到外线作战,甚至公开宣称“我们希望同时成为产品和移动公司”。

无论比尔·福特,还是菲尔茨,似乎都铁了心要改变福特的产品线和运营方式。而其他人并不这么想,即便是对待技术态度最激进的厂商,无论戴姆勒,还是奥迪,甚至是特斯拉,研发互联网或者智能技术的目的,都为了将其嵌入到汽车。不管汽车将来变成什么样,总之大家都还是靠造车过活的。突然福特跳出来说要玩科技了,不附带任何条件,要做一家硅谷公司(或者是带有硅谷特征的)。不免令人侧目。

福特现在对于CES展的兴趣,似乎比真正的车展兴趣都要浓厚。外媒评论称,福特可能面临压力,需要向华尔街证明,汽车制造业面临新的生态环境后,福特仍然能活得很健康。

福特至少将其看成某种诚恳的姿态——从研究的新玩意到研发经费的分配,都要朝着硅谷做派上靠拢。

这样做有前途吗?

福特从未比今天更不像是一家汽车公司。

有一阵子,菲尔茨几乎每周都从底特律飞过来,参加硅谷的互联网活动。这位在汽车界干了几十年的高管,正在转型为开发者的顶级赞助商。他鼓励他们任何一个听不大懂的想法,并承诺提供资金,然后热情地邀请他们到福特试验室去“看一看”。

菲尔茨当然不会随机拉人,人们相信他握有一份高级人才名单。苹果研发高管德拉戈斯·马丘卡(Dragos Maciuca)肯定在名单上,他去年就被挖到福特旗下出任帕洛·阿尔托研发中心负责人。菲尔茨发誓要在短期内招募125名高级技术人才,扩充技术研发团队。

福特在伦敦推出GoDrive汽车共享服务福特在伦敦推出GoDrive汽车共享服务

菲尔茨宣称,福特将尽快让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目标是让车载连接技术、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这些新技术惠及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奢侈品消费者。他所指的,可能是谷歌昂贵的无人驾驶技术方案(高达7万美元以上)。

福特曾与密歇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在这方面合作,而帕洛·阿尔托的团队则与斯坦福联手。这可能带来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思路。工程师们开发了名为aDrive的虚拟测试系统,可以优化虚拟环境中的自动驾驶,借此测试车辆在动态驾驶环境下对交通信号的识别等算法。福特此举,一度被人看做谷歌的对台戏,现在他们错了。他们想做的也许是谷歌+Uber。

福特称,“这一系统可以大大缩短验证驾驶算法用于路测的时间”。显然,福特意在嘲笑谷歌声称的为期数年、数十万英里的测试并无太大意义。在福特看来,一定的路试长度可能只为了满足监管的需要。

赌就赌大的

打车软件只是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到某个阶段的产物。

为了这个目标,福特正在研发更高级的人机交互系统,让客户更方便地与无人汽车或者云端服务器联系。

福特的野心不限于此。他们正在谋求部署大量车载传感器,从自行车到乘用车、商用车上收集数据信息。这些大数据用来做什么,菲尔茨语焉不详,他开玩笑说,是在研究如何“颠覆汽车”。“先做起来再说”的想法令人有点担心,缺乏明确目的的研发活动,可能陷入微软研究院的模式窠臼。

福特正在研发更高级的人机交互系统福特正在研发更高级的人机交互系统

更令人惊诧的是,福特还拥有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项目。福特汽车全球产品开发集团副总裁宁睿表示,福特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上已经进入了“先期工程阶段”,已经过了验证原型机和软件算法的阶段,距离量产“很近了”。

目前,福特仍然围绕“智能汽车”构造周边的生态,打车软件只是福特在追求转型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标识。

有人嘲笑,福特做APP或者将其他智能项目奉为主业,类似棕熊在湍急的溪边坐等狼獾,而非想捉到更美味的鲑鱼。实际上,福特所有这些规划仍然只是模糊的梦想,并不具备完整的商业模式。

即便做成了APP,在所有路况下测试成功,也被政府允许上路,然后呢?

拥有65家工厂、17万雇员(截止2014年底)的大制造商,就这样变成一家租车公司?

福特作为传统工业企业,代表的是大工业时代。亨利·福特缔造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无论福特研发出多么绚丽的智能产品,重资产和庞大雇员规模的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开放架构、共享平台的运营方式都格格不入。

如果福特开发了一个失败的产品、选错了一个通用平台会怎么样?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福特还拥有与之隔离的20多个系列产品不受影响。

如果福特打算义无反顾地变身,那么它就没有必要保留规模庞大的工厂和工人,也没有保留堪称累赘的供应链。硅谷企业都将供应链压成比墨西哥馅饼还要薄。但遣散工人、关闭工厂,后果太惊悚,简直不敢想。

福特的转型,赌的是百年企业命运。玩的够大,令人佩服。问题是,如果转型后无法找到新的盈利模式,这一大票人的饭碗谁来捧?

彭晃

车视点本期作者
点击进入作者专栏

车视观点

投票id...

栏目介绍

车视点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替换称@)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