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视点:车机时代的“苹果式困局”

2016-03-17103

导语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先生最近有点烦。

2月份,法院对两个类似案子的相反判决,让公司和联邦政府(其实是FBI)糊涂:2月16日,一位联邦法官命令苹果创造一个工具,让FBI可以绕过一部iphone的安全防护,破解一汽枪击案犯罪嫌疑人的手机数据。

而2月29日,另一位联邦法官则认为,政府没有权力强制苹果解锁iPhone。后者要求苹果协助检方破解毒品中介的手机。法官在判决中提到FBI的要求是不合理的负担,和苹果观点一致。

政府则力图将争论缩小到特定手机上。FBI辩解称,并非要求苹果直接破解,而是给检方无限次猜测嫌犯手机密码提供方便,而不是猜错10次就销毁数据(实际上数据仍存在,只不过变成永久谜团)。

按照库克的说法,政府这是在要求苹果攻击自己的用户,破坏了为用户提供的安全保护, iPhone工程师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设计了更加强大的加密措施。讽刺的是,他们现在却被要求削弱这些保护措施。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

长期以来,科技公司努力确保手机免遭远程攻击,但是从现在起,厂商需要将自己也视为一个可能的威胁。这本身是荒谬的。

汽车厂商很快也会烦

苹果公司的律师奥尔森称,“这事儿涉及的不只有苹果,还有各类科技公司。政府也能要求汽车生产商修改他们的软件。”

奥尔森可能无意将汽车厂商拉入争论。不过,汽车厂商也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公司攻击自己的用户,会是什么样?如果公司自己来删除用来保护用户的安全设置,会是什么样?

汽车厂商正在做IT公司前几年做过的事情:为行车电脑配置互联模块,以便汽车产品能够与云端进行数据交换,向后者告知自身位置、行车数据、车辆健康状况、驾驶员的状态,并为驾驶员与服务器沟通做好数据平台,还要满足未来移动社区的需求(似乎在做车载微信)。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厂家必须为车机安装更强大的数据保护软件,以防被恶意远程攻击或植入木马。

政府很快也能要求汽车生产商修改他们的软件。政府很快也能要求汽车生产商修改他们的软件。

当汽车厂商能够获取足够多的数据权限的时候,警方或者检方会不会要求前者对犯罪嫌疑人的车辆实施远程控制,至少提交无缝定位报告。这对于汽车厂商当然是易如反掌的事情。那么公司到底拒绝(无论私下里还是公开),或者表示赞同与配合。

两者都会面临困境。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政府对特定车辆提出要求的门槛很低,并不需要法院发出类似搜查令的文件。只要技术的进展表明汽车厂商具备响应能力,政府的要求会越来越多。甜头尝多了,政府的胃口会变大,他们会进而要求厂商设置“后门”,方便警方或者别的部门窥视他们想要看的任何公民的行车数据:他们在哪里、到过哪里、准备到哪里之类的事。

而配合政府则面临更大的坑。用户将对公司的隐私保护意愿持怀疑态度。这导致双方的数据安全互信崩溃。汽车制造商可以选择渲染与政府配合的后果:诸如解锁技术落入不法公务人员手中怎么办,或者政府提出更普遍的监控要求怎么办?而普通民众只能祈祷自己不会成为那个万分之一的倒霉蛋。民众担心政府做得过火,可能会将怨气撒到汽车制造商身上。后者在汽车上获取的新能力,转瞬成为负担。

新技术得到新困境

而政府征召私人公司去发明产品,或者改变公司已经发明出来的产品,并未被我国法律明令禁止。让汽车厂商公然拒绝政府命令,像库克所做的那样,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私人公司有权保护自己的产品。对于汽车厂商而言,意味着他们保有产品合法完整性的权力,而不必听政府吆喝:加装这个,不准装那个。

不过,美国也有法律要求公司为政府提供数据或者服务来协助调查。譬如《外国情报监控法》、《电子通讯隐私法》等。它们赋予执法机构获得信息的权力。国家权力正在与公民隐私权博弈。无论受到压力的苹果公司,还是政府,都希望博弈能在法律框架下找到平衡点。

苹果也正在受到欧洲各国政府愈来愈大的压力,后者面临的反恐形势正在变得严峻。上周,法国议会正在审议一项议案,将对不允许其访问加密数据的科技公司进行惩罚。而英国正在考虑对监控立法作出调整。以前的法案没有澄清,外国企业是否会被要求提供加密信息的访问权限。

FBI强制要求苹果解锁FBI强制要求苹果解锁

如果议会做了“方便执法”的法律修改,汽车厂商和现在的IT公司很快会面临与政府的冲突,除非他们顺从。而那样又会不可避免地开罪客户。

随着技术能力的扩展,政府的权力正在膨胀,可以要求公司做后者以前不便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开始收紧对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加强管控,早晚会遇到公民和公司对自身自由受限的反击。不幸的是,商业公司夹在中间。

各方还需要坐下来谈。在此之前,汽车厂商要做一个通盘考虑,要不要得到新能力——对用户正在使用的汽车产品进行更多的远程服务、施加更多的干预。

如果是的话,是否要考虑像现在苹果那样,在技术上保证,公司自己也无法绕过自己设置的数据安全屏障。不过,那样一来,执法部门将怒不可遏,就像现在暴跳的FBI一样。这还只是与美国政治生态近似的国家。在中国,汽车厂商将来面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

执法部门无法抵御“破案捷径”的诱惑,公众则对隐私权受损不安,汽车厂商可能左右为难。最高法院释法,或者人大修订现有法律,以涵盖新技术出现带来的新局面。可以预见,这些法律上的动作,不会减轻汽车制造商的压力。他们必须做好技术上的准备——不是所有的新能力都是福音。

彭晃

车视点本期作者
点击进入作者专栏

车视观点

投票id...

栏目介绍

车视点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替换称@)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