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洋“傍”吉利再造知豆


在艰难的“准生证”之旅中,这一次,知豆是否选对人?吉利是否看清未来?如果说,拥有技术就拥有市场,合作就能共赢,吉利和知豆能否在新能源领域打出一片蓝天?

第40期

 与众泰合作一年后,2015年元月,新大洋与吉利宣布成立合资公司,首款车型“D1”在吉利兰州基地下线。这意味着,未来新大洋将借力吉利在汽车制造、运营等方面的资源快速布局微型电动车领域,而知豆品牌店里未来将会共同销售“众泰知豆”和“吉利知豆”。


新大洋欲“借证”报考

1月10日,在吉利新大洋成立合资公司成立媒体沟通会现场,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教授特意纠正在场记者提问,“知豆不是低速电动车,它是微型车,微型车不是低速车。”

知豆之所以被误认为“低速车”,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知豆品牌来自我国低速电动车之乡——山东;其二,2014年山东新大洋电动车知豆品牌“借壳”众泰汽车才能实现在国内上市,在此之前,知豆无法上牌,从严格意义上讲它确实属于没有准生证的“低速电动车”。

面对身份之争,新大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鲍文光从未表示否认,但与山东低速电动车大军不同的是,知豆选择正向研发、弯道上市的路径一直在努力获得合法身份。

相比新大洋与众泰合作模式,知豆选择吉利使其离合法身份更近了一步。去年11月,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给拥有技术研发和整车生产能力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带来福音,当然,新大洋绝不会错过此次机会,鲍文光表示未来会借助吉利“报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考试。

“跟吉利合作以后,首先要借助吉利生产、研发、技术、市场平台,第二个也是借助吉利资质。”鲍文光说,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一条“小鲶鱼”,在国家政策开放的大好环境下“也想去报考一下,考得上考不上,要看最终能不能拿到准入资格”。

据鲍文光介绍,新大洋山东沂南工厂一期项目设计生产能力3万台/年,二期项目规划立项,总投资30.7亿元,年设计产能30万台/年,分两期建设完成。在渠道建设方面,2014年知豆在88个新能源试点城市里建了63个渠道,2015年规划渠道下沉到县城到区里面。

新大洋电动车总经理闫优胜介绍,知豆D1续航里程比众泰知豆产品更高,目前能达到160公里,百公里能耗需要8度电,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1:1补贴后的知豆仅5万左右。在D1产品基础上,未来还会降推出D2、D3等系列产品。

兰州基地员工亲切地称之为“豆豆”,吉利集团副总裁裁张爱群告诉媒体,吉利兰州基地为了迎接“豆豆”,去年共投资3个多亿重新改造了生产线。张爱群介绍,为了保证“豆豆”的质量,兰州工厂购买了很多进口车品牌进行各方面指标对标,“现在工厂里就摆着一辆smart,进行各方面的对标后我们并不输于它。”…[详细]

“吉利没能力闭门造车”

吉利为何选择知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答案非常明确,他认为吉利绝不可以闭门造车,也没有能力闭门造车,吉利进军新能源领域必须要广泛合作高度协同。

李书福说,“作为吉利,它没有能力闭门造车,没有能力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什么项目都自己研发,吉利没有这个能力。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其他汽车公司也没有这个能力,都必须要寻求广泛的合作,而我们的战略也是如此,叫做总体跟随,重点突出,招贤纳士,后来居上,全面领先。”

抛开理念上的设定,吉利选择新大洋的战略目的在于扩充旗下新能源产品线,抓住微型电动车发展机遇。

其实,2013年吉利就与康迪科技集团签署合资协议,组建了浙江康迪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电动汽车业务。

康迪之后又选择知豆,李书福认为二者有各自的产品市场定位和运营模式,在市场竞争中不会产生冲突,“未来吉利康迪将聚焦‘微公交’模式,即租赁模式。而吉利知豆主要以直接销售模式攻微型电动车领域。”

众所周知,去年9月吉利与科力远发布公告,合资成立国内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的技术平台公司。在李书福看来吉利的油电混合技术并不亚于丰田,但是“吉利把技术转让给了科力远,科力远占51的股份,自己留下了49%。”

吉利为何把历时10年的油电混合研究成果转让给科力远?

李书福还是秉承了自己的造车理念。“这项技术若想有竞争力,必须要大规模的应用大规模的生产,要让所有的汽车公司用起来,吉利一家来用量不够大,成本会很高,最后质量保证能力也会受到挑战。”李书福希望借科力远之手打消国内整车公司的顾虑,将其技术规模化运用。…[详细]

“知豆”们前途未卜

业内人士称,吉利与新大洋的“联姻”,是继吉利汽车与康迪电动车公司、科力远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后的又一新商业合作模式探索。

吉利新大洋合资公司股东之一金沙江创投基金的合伙人胡贺淞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知豆品牌或许会达到100亿美金的市直,销量有可能做到50万台甚至是100万台。而知豆品牌创始人鲍文光更为看好未来新能源汽车未来前景,去年众泰知豆销量达到7500辆,他认为未来“谁拥有技术谁就拥有市场”,微型电动车“蛋糕”未来会有1000万台/年的市场需求。

对于未来,李书福的判断略为含蓄,他认为知豆和吉利走到一起的跟原因是要达成最终的聚焦研发并共享基础架构、平台和采购体系等。

在合资公司成立当天,吉利方面邀请了康迪科技董事长胡晓明。作为当日“局外人”,他并没有直接评价知豆的未来。胡晓明认为,对于在新能源领域活跃的小民营企业来说,时代已不是“吉利时代”,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大企业必然会合并小的民营企业,“合资股比放开之后,海外汽车企业将会快速进入这块儿市场,那么那个时候你认为还会有康迪吗?会有一汽二汽吗?”他笑谈,“现在是吉利康迪、吉利新大洋,我认为,最终都会是吉利电动车。”

当然,从眼前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利好态势和两家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前景似乎是一片光明的。知豆有了强大的靠山,吉利通过合作轻松获得微型电动车技术。但是微型电动车“蛋糕”真的会有那么大?而在日新月异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是技术决定市场还是市场决定技术?

陈全世教授是忠实的“豆粉”,曾经他也担心知豆的命运,为此他支招新大洋借传统整车企业走正规化道路。他坚信,未来以知豆为代表的微型电动车“豆豆”们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城市限购和交通拥堵情况加剧,微型电动车的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多。

但是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混合动力车的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700万辆,未来技术是否属于纯电动还是未知。而作为人们“第二辆”车存在的“豆豆”们,如若不能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快速占领市场,未来该如何避免被技术大流抛弃?

吉利或许能够为知豆获得一张“准生证”,又或许会将康迪和知豆收入囊中,“豆豆”们前途未卜。吉利能否改变“知豆”们的命运我们无法预测,但可以预测是,无论是康迪还是知豆已不适合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