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折腾”学


对探索的精神,我们永远表达尊敬。但除此之外,少点折腾,少些后路,拿出孤注一掷的精神和魄力,在现阶段或许更被需要。


第61期

在今年的车市“寒冬”中,包括吉利在内的自主品牌,相比之下展现出了更为稳定的步伐,甚至一部分企业依然维持着高速增长。这背后,有偶然因素,但多年来自主品牌的积累和进步也不容忽视。行至关口,当下的自主品牌是应该继续在原有的品牌和产品基础上再下功夫,促进二者的提升,还是“另辟蹊径”,重新打造新的品牌、新的形象,这“折腾”与“不折腾”之间,分寸的掌握是门学问。


吉利新品牌能否做成功的少数派?

可以预见,一个新的品牌,即将加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大混战。

据媒体报道,吉利将基于CMA平台推出全新品牌,首款车型为SUV。2013年9月,吉利汽车和沃尔沃联合建立了中欧汽车技术中心,宣布联合开发模块化架构(CMA)。后随吉利2014年以"一个吉利"口号回归,同时推出三大全新平台中,CMA模块化架构与FE平台、KC平台并列其中。随着吉利新品牌计划的曝光,其与沃尔沃此次合作的产品结晶终于露出眉目。

按照规划,这一吉利新品牌未来将设独立销售渠道。这也是继吉利博瑞设置“专属”销售渠道之后,吉利在品牌打造上的又一次尝试。从8月销量数据来看,上市4个月的吉利博瑞单月销量达3539辆,比上或有不足,但对于吉利轿车产品“向上”具有极大意义。也许就是因为吉利博瑞的“开山”,吉利的新品牌SUV才会来的如此之快,特别是在中国SUV市场正持续蓬勃的时机下,在吉利1-8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3%的基础上。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坦途还是荆棘,无人能做定论。然而纵观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注入新品牌的自主车企并不止吉利一家。北汽幻速、天津一汽骏派、奇瑞凯翼、华晨华颂、福田萨瓦纳……,仅2014年一年,中国汽车就迎来了许多新品牌。它们的到来,或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或是为了促进品牌销量,再或者是瞄准了新的市场,这些愿望自然都是好的,但打造新的品牌是否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则有待考察。

从上述品牌推出近一年后的市场表现看,除少数出人意表成为“黑马”,大多数还处在品牌萌发和推广的阶段。而如果再往前追溯,如观致、如一众合资自主品牌(例如广汽本田理念、北京现代首望、一汽大众开利、上海大众天越),它们或已在长期的市场失利中调转“船头”,或已悄然失去音信,后续计划全无。…[详细]

自主要继续试错法还是孤注一掷?

以成功的比例来看,以新品牌博“出位”,并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即便是全球最大的中国汽车市场,面前的道理也是一样,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能在其中获得优渥的生长土壤,进而抽枝发芽、大树参天。

在世界汽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无论欧洲、北美、日韩,都用自身的发展,证明了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中同一个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量的品牌会在过程中死去,即便它们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留下深刻印记,最终也只能在短暂的唏嘘后,彻底的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近年来始终在全球汽车销量前三甲徘徊的通用汽车,是很好的例子。最多之时,通用旗下一度拥有十多个汽车品牌,后由于深陷困境,通用提出精简旗下品牌方案,放弃悍马、萨博、庞蒂亚克、土星,只保留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和GMC四大核心品牌,随后逐步从破产阴影下回复新生。

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市场也是如此。根据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 2014年数据,中国市场已存在379个汽车品牌,数量之多,产品覆盖之广,在全球范围无人可望其项背。由此带来的定位和产品上的重叠、混乱,资源上的浪费,也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产业行进路上的“拦路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祁玉民甚至公开表态:中国汽车产业留下五个汽车集团足矣。

另一个应该被关注之处是:打造品牌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众所周知,开发一款全新车型的平台,其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及其昂贵,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自主品牌在起步阶段无法正向开发。据专业人士透露,这一开发成本在欧洲接近10亿欧元,而这并不是终结,新车的生产、销售、宣传等等环节,都离不开大量金钱的支撑。对于那些最终夭折的新品牌而言,这些钱无异于打了水漂。不禁让人联想,如果拿这些钱砸实原有品牌,会不会结果不同。

中国人常说,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余地。中国品牌似乎也在继承这一传统,给自己更多选择和后路,一个品牌不行换一个,一条路走不通再试一条。对探索的精神,我们永远表达尊敬。但除此之外,少点折腾,少些后路,拿出孤注一掷的精神和魄力,在现阶段或许更被需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