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召回条例的实施,和三包规定的最终出台,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汽车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并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到重要位置。今年“3·15”,围绕大众DSG事件和豪华车品牌暴露出的问题,媒体的持续报道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强烈关注,更是释放出一种积极信号。在汽车业进入“质量年”的大背景下,腾讯汽车特别邀请新锐媒体人共同聚焦“质量年”后的挑战与机遇…
2013上海车展新锐记者团

讨论话题

1、质量年能否成汽车行业“由大转强”契机
摆脱“修车排队”的魔咒 汽车业迎来品质至上?
2、汽车质量会否成为车企竞争“胜负手”
合资品牌避免“DSG危机” 自主品牌能否绝地反攻
3、构建和谐的汽车消费环境还需要什么
在法规保护伞下消费者怎样才能“理性”维权
4、“质量年”对自主品牌是挑战还是机遇?
正方:自主品牌生死存亡 反方:将促进自主提升
媒体精英
新锐观点
召回实施和三包出台,能否对解决汽车业长期存在的“大而不强”问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升级?
杨小林:三包对行业促进作用还是非常积极的,就是以前消费者维权找不到一个依据。有了三包之后,消费者发现问题就有权利要求企业去自查,这使汽车企业更加明确责任,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唯一的利益诉求。因此,对于汽车业发展、包括对于提高整个自主品牌质量来说都是一件具有正能量的事。
伍雨石:法规的实施让召回在未来将成为一种常态,消费者对它的态度也会变得理性。之前消费者看到召回,会觉得这个车质量不行,但随着法律的普及和汽车知识的普及,消费者会逐渐认识到召回所体现出的是企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对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健康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吴琼:无论有没有三包,有没有电视机这样的东西,未来消费者对于质量的标准都会提高。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增长放慢的阶段,汽车行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消费者对汽车了解更多,对市场更了解,就会有这种状况出现。
新锐观点
3.15期间媒体和有关部门对汽车质量的关注,释放出质量年到来的强烈信号。在此背景下,汽车企业会否迎来新一轮洗牌?
王洪全:不管是对于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来说,召回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态度。即使是强势的合资品牌,如果产品出了问题拒不召回,消费者也会因为觉得它傲慢,下次再换车的时候很可能就不选择了。以前是有良知的企业会召回,有了相关法规后就强迫企业必须按照流程来做。
杨小林:召回和三包落实后,对自主品牌企业而言确实有很大压力。毕竟平心而论,在质量稳定性方面,自主品牌目前和日系等汽车品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几年,韩系在产品品质方面也赶了上来。希望自主品牌企业能以此为契机,加快脚步把品质提升上来,不要成为召回或三包的牺牲品或实验品。
余跃:对自主品牌而言,哪些问题需要召回,哪些不需要,可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且,对于召回成本、维修成本的承载能力也没有合资品牌强。对自主品牌而言,召回并不简简单单地对于车企本身的负责任或不负责任的现象。自主品牌当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会更多一点。
新锐观点
驴拉宝马、锤砸奔驰,消费者曾苦于汽车维权无门,不乏极端手段。在三包规定出台后,汽车社会能否真正迎来和谐明天?
魏学珍:对于消费者来说,会有想不到的福利,或者是便利性。回头看目前汽车产品的质保期限,和五年前相比无论是长度还是范围都有很大提升。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很难想像消费者在市场成熟之后和法规制度健全之后的利益。
吴琼:我觉得和谐消费环境是完全无法构建起来的,厂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如中日关系和婆媳矛盾,永远解决不了。车市高速增长下,企业忽视了对消费者利益的维护,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做得也不好,完全靠消费自发来做体验。这种情况正在改善,但很难完全解决。
王洪全:我觉得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好事,不会像以前那样出现问题了维权,又找消协,又要找媒体曝光这种非正常的渠道。现在建立起一个良性沟通的常态化的机制,我觉得这样会非常好,但是前提是要切实执行下去。
000
杨小林:从理论上来说,更严的标准肯定对自主品牌是个挑战。合资品牌做了那么多年,有一道完整的品质保证流程。从这个体系上来说,自主品牌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魏学珍:无论是三包还是召回,对于自主品牌企业来说是必须经历的一个坎,爬过去之后会锻炼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预想到未来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会强很多。
伍雨石:召回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不光是一个企业态度的问题,更多的是涉及到我国汽车技术工业上面的技术积累和实现工艺的问题。
王洪全:召回这个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态度。之前长安的召回,从出现问题到开发布会召回只有不到20天,主动沟通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态度非常重要。
余跃:实际上,消费者对合资品牌召回,问题解决后往往认为不是大问题。相反,对于自主品牌,消费者会觉得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还会怀疑是否有其他问题。这反映了品牌信任。
吴琼:无论有没有三包,未来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都会提高。因此,“质量年”的到来与其说是自主品牌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提前使自主品牌适应未来消费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