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车企否认油耗造假的底气何在?

2014年第9

导语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上,人们对于哪家车企上榜的猜测集体落空,也令不少人大跌眼镜。在国内汽车产品投诉量快速增长、汽车相关的极端维权事件频出、三包及召回等相关法律法规处于起步阶段之际,很多人更愿意将这种现象与晚会开始前播放的众多车企广告产生一定程度的联想。

当然,严格来说,汽车并未缺席“3.15”。就在当天早些时候,央视一则题为《造假的汽车油耗》的报道,称检测机构可根据车企要求修改油耗数据,其中有选择性地对海马汽车点名。面对指责,海马汽车发布公告予以否认,而围绕车型油耗是否存在造假情况的讨论,则再一次陷入无解的境地…

回避主题的澄清公告为何成为车企利好

由于在上述报道中被央视点名,海马汽车(000572.SZ)3月17日股票临时停牌,3月17日晚,公司发布公告称报道不属实。次日,海马股价不像很多人预料的出现跌停,反而逆势走高,一度出现高达3.49%,收盘涨2.69%。
从海马的股价变化看,这份声明应该是一次对负面报道的有力澄清。然而,海马的这份声明(点击查看详情>>)的观点其实主要有两个,即“所有车型的油耗检测符合国家规定的流程”,以及“测定油耗送检分为开发过程试验阶段和认证检测两种”。
从海马的公告上看,企业在开发过程试验阶段,会根据试验情况调整参数。因此,报道中修改数据的情况,并不能肯定是“认证检测”。也就是说,报道中对于油耗造假的指责并不一定成立。然而,公告并未给出明确的正面回应。
一份略显闪烁其词的澄清公告为何能令海马汽车迅速摆脱困境?在很多人看来,与其说是那份澄清公告助海马逆势反弹,倒不如说是外界对海马成为油耗造假报道中唯一“受害者”的态度使然。
在央视的报道中,记者共采访了位于吉林、北京、天津的三家汽车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两家汽车企业的车辆送检员。其中只有一名车企工作人员被亮明身份为“海马公司车辆送检员”,其他人员的身份均被模糊化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有些不公平。更何况相比镜头中出现的大众、宝马、雷诺等受检品牌,海马无论是品牌实力还是销量占比都相对较弱。且不论海马是否真如报道所称,存在油耗造假的现象,这样的处理方式,难免有“捏软柿子”之嫌而明显有失公允。在这样的背景下,海马发出的公告,为外界对这种“选择性报道”的不满找到了出口。
在央视的报道中,除海马外,其他车企及检测机构名称均被模糊处理。

在现有的检测流程下 证明车企油耗造假的难度很大

外界对于工信部油耗与实际油耗之间存在水分的质疑由来已久。早在去年7月,某媒体主编就曾质疑奥迪A6混动版车型在中美权威部门网站上公布的油耗数据差异过大,并引发了业内关于工信部油耗数据是否存在“水分”的讨论。
2013年第9期《车视点》曾对油耗检测标准进行过详细分析(点击此处查看>>)。与美国EPA(环境保护署)在车辆油耗方面的相关标准相比,工信部采取的油耗测试方法对不同工况的考虑略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测试数据并不能很好反映实际驾驶情况。而更重要的是,现行的油耗数据采集及监管措施,客观上也使企业夸大油耗水平存在可能。
目前来看,对于海马公司的否认,央视并未做出回应。因此,报道是否属实,仍需等待更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如果真如央视报道中所说“检测机构帮助车企虚造油耗数据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那么此事在取证上将有极大难度。由于油耗检测涉及专业设备和严格的规范,普通消费者即使发现公布油耗与自身实际体验有较大差距,也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在检测机构成为利益链中一环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向相关监管机构提供证明自身违规的检测结果。这样,对油耗的质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死循环。

杜绝车型油耗造假 主管部门最该负起责任

油耗是消费者购车的重要依据,但油耗造假绝不仅仅带来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节能惠民”等相关补贴政策,还是燃油消耗量限值目标,其制定依据都与油耗息息相关,足见其重要性。
工信部油耗,不仅是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也与国家相关政策的依据。
然而,无论哪种规则,都可能存在漏洞,无法完全杜绝违规操作的可能。即使在美国EPA的规则下,车企同样存在虚报油耗数据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就成了重要保障。在EPA的网站上,消费者可以提交实际驾驶的油耗,而大量消费者样本则可成为判断车企油耗造假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工信部在这方面显然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严厉的惩罚措施也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历史上,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来品牌,EPA不止一次对厂家上报油耗提出质疑,并对虚报油耗数据的厂家点名。被点名的厂家,无一不面临着信誉受损和巨额赔偿的双重惩罚。相比之下,工信部在监管,以及对违规上报油耗企业的惩罚力度仍未显现。
油耗造假事件的始作俑者或许是车企,但由于其逐利的本性,我们并不能对其过多指责。换句话说,车企其实并非油耗造假的真正主角。油耗数据检测的特殊性,以及检测机构在利益链中的关键地位,使人们很难有直接证据证明车型油耗造假。只有监管部门建立起一套真正有效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油耗数据才不会成为难以证伪的“自娱自乐”。

相关调查

你觉的本期策划如何?

  • 0
    很好
  • 0
    一般
  • 0
    不好

本期撰稿

栏目介绍

车视点

《车视点》针对行业重大事件及热点话题,力图以深刻独到的视点透析事件全貌。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替换称@)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