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秋凤空间 | 上汽辟谣的两难处境

说“有”,比说“没有”要容易得多。这一点,在数学上和在新闻界恐怕都成立。

3月12日大众年会上,大众CEO赫伯特·迪斯的表态引发的振荡,持续10天没有“能量衰竭”的迹象,也说明兹事体大。

秋凤空间 | 上汽辟谣的两难处境

现场的对话是这样的:

中国记者:大众是否会提高在华合资企业的持股比例?

迪斯:我们的确计划在2019-2020年重新审视、考察我们在中国的合资持股情况。我们还需要重新考察大众在中国的乘用车战略……明年年初会有个回答,现在回答肯定太早。

迪斯还表示,我们在中国的股份十分值钱,想要增持股份并不便宜。

这回答乍一看,什么都没承诺,没毛病。但说到股份变更的可能性,就足以让中国人坐立不安了。从事后上汽的反应来看,双方没有事先沟通。中国伙伴的不高兴,是显而易见的。

3月18日,上汽出具一份书面声明,称对消息表示“遗憾”,称双方从未就此磋商。

大家都懂,“遗憾”就是不满。而大众在中国的另两个伙伴,一汽和江淮不吭气,也有点意思。

迪斯半主动跳坑

从不挖坑的老记是不存在的,盲目跳坑的高管当然更凤毛麟角。老记们其实想看高管们腾挪闪展的身手,面对一言不合直接入坑的,反而呆了,真有这么耿直的领导?

中方合作伙伴集体暴走,这么明显的坑都不避,迪老板这啥意思?

秋凤空间 | 上汽辟谣的两难处境

解释一,迪总没看见。在博世入行,7年后进入宝马,20年后晋升董事,负责采购和供应商工作,又5年后负责研发,应对记者的套路简直熟稔于心。竞争宝马CEO失败后转投大众,3年就如愿做了CEO。这样履历的人没看见坑?太反常理了。

解释二,合作伙伴间沟通并不顺畅,这就微妙了。理论上,上汽大众董事会框架下,大众中国CEO和上汽总经理,一直存在直接对话途径。双方还可汇报给各自的上级:大众董事会和上汽集团董事会。

显然,后两者至少拥有间接对话途径。大众通过公开喊话,而不是私下协商,这么做的逻辑是什么?

解释三,大众在打预防针。假定大众决议增持股份,首选的也应该是一汽大众。大众在一汽大众合计持有40%股份,而且一汽的自主品牌市场表现不如上汽。大众向一汽喊话,没想到被上汽接招。

这样一来就更尴尬了,迪斯平白得罪人,却不打算动真格的,闹着玩呐?

谁有底气

政策来了,大众的确动了活思想。眼看着宝马一口气增持到75%,不但实现财务并表,还从里到外牢牢控制了合资企业的主导权。

马的举动证明,政策的保护伞撤掉之后,自己“没伞”或者“伞太破”的企业会直接暴露在雨中。

上汽“有伞”,而且在合资企业中伞是最好的一档。上汽乘用车(排除上汽通用五菱)在2018年销量达72.9万辆,增长35%。在自主阵营中位置前移2名,成为第四;而一汽轿车(含红旗、奔腾)销量11.8万辆,增长13.8%,排名第16。

显然,自主板块而言,上汽好于一汽。即便不考虑股比差异,一旦大众提出相似要求,上汽显然更有底气一些。

秋凤空间 | 上汽辟谣的两难处境

从这一点上看,即便大众铁了心股比变更,上汽也并非首当其冲。抢着对号入座虽略有失态,但不回应、不明确态度也不恰当,否则股价波动在所难免。不过,中间这一周上汽股价并未大幅波动,说明二级市场有自己的判断,认为迪斯的表态,对上汽而言不是现实威胁。

战略也要换挡

舆论多集中于股比问题,迪斯还提到乘用车战略可能变化。大家也都意识到,“可能”意味着大众认识到,中国市场当前的增长方式和产品战略,都走到扩张的尽头。尽管大众凭借既有优势,没有掉入负增长(去年南北大众合计交付420万辆车,增0.5%),但必须需要考虑换挡。

全面电动化战略如何在中国落地,南北大众的电动化如何保持差异化和协同,江淮的位置如何,车型如何分配,都有待于抉择,而现在已经是时候了。所谓“太早”,指的是让新闻界知晓为时太早。

秋凤空间 | 上汽辟谣的两难处境

上汽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迪斯说“太早”、“正在考虑”,但上汽疑心大众内部已有成议,只待合适时机拿出来向中方宣布。上汽连忙表示自己拥有筹码、是需要小心对待的“对等伙伴”,而不是可以呼喝的“小伙伴”,更不能搞单方面决定。

所有的股比变更想法,无一例外都从跨国公司起头,流向中方伙伴。虽然貌似废话,但强弱之势了然。而上汽事后暗示的,大众私下里对CEO的言论进行了一番解释,尽释前嫌,双方解除误会。只是大众这边尚未再次对外回应,因此是否有私下解释,尚难确定。如果私下里和公开是两张皮,那就更可疑了。

当然,情绪不重要,姿态和语言艺术也不大重要,最重要的是实力和筹码,次重要的是信息或情报。实力都在明面上,情报的价值就凸显出来。所以上汽亟须摸清大众的真实意思,声明是面上的“维稳”,台下恐怕少不得沟通或打嘴仗。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v_shli
收藏本文

为你推荐

汽车视频

访问购车通小程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