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已实现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三连庄”,而中国的车展也随之成为跨国巨头最重视的车展之一。2012北京国际车展,巨头“老大们”纷纷造访,他们将如何在中国锱铢必较分秒必争,请看本期“三人谈”为您带来的通用,雷诺日产和本田三家车企掌门人专访。
  • “我想如果我要能够做到非常好的产品市场营销,肯定要从了解各个不同本土市场的需求和洞察出发,因为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很好的全球市场营销的定位,那么首先要确保的就是能够考虑到各个不同本土市场的”...[详细]
  • “雷诺日产现在25%的销量都在中国,这是个非常大的占比,所以在中国雷诺日产将努力实现本地化,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暂时没有将中国制造的汽车做为出口产品的计划”...[详细]
  • “我希望中方的员工能够成为主体和中心,能够更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行研发工作。而且我们也在着力建立这样一个能让中国人更好发挥作用的体制,可能目前离我们的” ...[详细]
  • 埃克森:新能源是汽车业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着环境保护、能源以及交通拥堵的挑战,因此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需要来重新设计城市生活。至于新能源这个市场未来什么时候能够成熟,恐怕我想没有这个明确的说法,但是我觉得未来肯定是有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详细]
  • 戈恩:雷诺日产2020年目标要实现500万辆新能源车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是非常正确的决策,那么雷诺日产也会适应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大新能源方面的研发和制造,到2020年,要实现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目标。现阶段,日产方面的电动车将由东风日产合资自主品牌启辰生产销售,而雷诺的电动车技术也相当不错,今年后会有本土品牌的电动车推出”...[详细]
  • 伊东孝绅:本田混动技术将优先无保留的投放中国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把本田所拥有的最新技术毫无保留地、最优先地投放到中国市场,这其中就包括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IMA,这是非常简单,也非常高效的混合动力系统,我们也在开发适用于大型车辆的混合动力系统,这项技术正在走向完善”...[详细]

跨国汽车品牌网友调查

2012年谁会夺得销量冠军?
您最认可以下哪个汽车品牌?
  • “中国市场总体而言是下降了2%,我们的增长是达到了9%,而市场是处于相对比较缓和的这样一个状态。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市场背景之下,我们也会致力于通过我们自己的战略计划,来帮助我们实现未来”...[详细]
  • “目前所有的中国工厂都在全面使用,如果要把产能从120万辆提升到200万辆,那么企业的扩张是必要的。雷诺日产现在在中国汽车市场是7.4%的份额,今后将努力达到10%的份额”...[详细]
  • “我们现在正全面的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提速,包括商品的开发,如何更多地采用中国本地的原材料,采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等,这些工作都在加速推进中。我们也希望能够成为中国市场上的NO.1” ...[详细]
  • 埃克森:对中国车市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至于怎么来看中国市场的发展,我想从本质上面来讲,每一个市场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但是其实我们在04年和08年的时候也有看到有市场下降和放缓的趋势,之后也是呈现了V型的这样一个复苏,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市场未来的一个前景,以及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详细]
  • 戈恩: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潜力

    “今年第一个季度,车市不再呈现井喷状态,取而代之的是相对稳定的增长。之前高速增长的现象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后续也会逐渐趋于平和。中国人口众多,人均的汽车保有量还不高,整个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详细]
  • 伊东孝绅:未来中国市场发展速度将放缓

    “经济危机的时候,当时我们的预测是中国市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市场恢复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增长的速度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经济危机以后,中国市场取得了急速的发展,我们没有能够跟上这样的步伐。在未来,市场发展的速度会放缓,但整体还是会增长”...[详细]

“中国车市进化论 实现可持续发展”

  曾经的中国汽车工业,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汽等三家勉强拿得出手的汽车企业,轿车产品更是屈指可数,而且价格之高,一般人望尘莫及。如今,中国车市群雄并起,轿车也从人们的梦境走入千百万寻常百姓家。人们对汽车的认识,也从简单的区别轿车卡车,到如今的两厢、三厢、轿跑、SUV、MPV等众多细致分类。
  今天全球汽车品牌全部进入中国;汽车产销量,当初几万辆,今天近2000万辆...[详细]

通过对比三位老总的专访,我们可以看到通用的信心,雷诺日产的雄心和本田的野心。不管是日益完善的本地化进程推进、全力以赴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还是对中国市场复杂变化的从容应对,三位巨头老总都展现了把握汽车产业布局的魄力。未来中国本土品牌如何向他们看齐,如何顶住压力,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大悬念。
  • 策划:李重 刘林源
  • 制作:罗林丹 张昂
  • 视觉:郝萌
  • 技术:蒋继超 刘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