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薄熙来案背后的天价进口车配额

2013年第13

导语

8月22日,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在法庭上,公诉人提起的起诉书中指控薄熙来曾在2002年利用职务便利,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申请进口汽车配额等事项上提供帮助。证人证词称,其中一名相关人员从24个进口汽车配额中得到85万元人民币回报[详细]

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已于2005年正式取消的进口车配额制度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作为带有明显时代色彩的事物,进口车配额曾怎样影响着进口车市场,又如何成为牟利的手段?从配额制到签发制,汽车进口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进口汽车为何曾需进行配额限制?

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配额制度曾存在于多个领域

进口配额制度是一国政府规定该国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的最高额度,以进行进口商品管理和限制的一种行政手段。
我国于1986年起对汽车进口实行年度进口数量限制,这也是汽车进口配额的前身。1994年开始,我国正式对汽车进口采取配额管理制度,限制每年进口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金额。汽车进口配额是中央一级统一分配的,所有的企业都要到外经贸部领取配额,外经贸部根据各地申报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哪些企业能获得许可证,每一个许可证获得多少配额。
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措施,实施进口配额可以起到节约外汇支出,保护本国工业、发展民族产业的作用。因此,目前仍存在于纺织品、钢材、船舶、部分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

进口配额制对处于发展初期的汽车工业而言,无疑是一种保护

配额制度通过相对强硬的手段限制进口量,对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对进口汽车实施配额制,在客观上对保护和培育汽车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我国汽车工业尚处发展初期,产品难以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可以说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如果放开进口车市场,无疑将本土汽车工业造成巨大冲击。
配额制为中国汽车工业争取的“缓冲期”,使国内企业得以在相对温和的竞争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为迎接开放后的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配额制对进口数量的限制,再加上国内庞大的潜在市场和较低的制造成本,也使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来华寻找整车投资机会,为车市后来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汽车进口配额究竟能值多少钱?

在配额制度的调节作用下,国内对于进口汽车的需求被显著抑制

我国进口车曾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1985年全年进口汽车35.4万辆,进口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4.5%,1993年进口量达31万辆,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60.4%。充分显示出国内市场对于汽车的旺盛需求。
在国家对汽车进口的调控之下,汽车进口数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也使得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随着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合资投产车型,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当时的国产车型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档次上,都无法全面满足市场。因此,作为限制进口车数量的重要手段,进口车配额也就变得愈发珍贵。

配额制度的弊端使暗箱操作和非法交易成为可能

尽管从2002年起,我国进口车配额金额从60亿美元起步,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然而,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进口车配额的稀缺性并未减少。有报道称,在2002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奥迪中国公司几乎连展出的样车都找不到,而同期其经销商几千平方米的展厅里也几乎是空无一物。尽管如今已难以对上述报道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但当时进口车配额的不足可见一斑。可以说,这正是带有计划色彩的配额制度在面对市场需求时的一大弊端。
国家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办法》明文禁止转让和倒卖进口配额证明,然而在当时,汽车进口配额的交易并非个别现象。市场对进口车的强烈需求,使得汽车经销商愿意为了获得一纸进口许可证支付天价金额。而巨大的利益诱惑,更是令部分掌握进口车配额的人员铤而走险。
随着供需失衡,汽车进口许可证的价格水涨船高,丰田佳美等畅销车型更是一证难求。
据媒体报道,最高峰时通过非法交易的汽车进口许可证被炒到了15万元,一般的也能卖到10万元。如果按照这个价格,薄熙来被指控经手的24个进口配额在当时就能卖到240万元以上。

取消配额制度的汽车进口并未真正“松绑”

从“配额制”到“签发制”,汽车进口进入新阶段

尽管配额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业,但与此同时也极大限制了国际贸易,也是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因此,在申请加入WTO的谈判中,申请国家或地区几乎都被要求大幅减少或取消配额,我国同样如此。在经过数轮谈判后,我国最终确定于2005年1月1日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详细]
何为自动进口许可?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实施细则》,申请汽车产品《自动进口许可证》可通过商务部授权网站进行,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向发证机构提交申请,在进口汽车数量上不再做出特别的限制。

对进口车销售的限制,由配额变为汽车厂家的授权

对进口汽车数量限制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汽车进口的全面“松绑”。同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强化厂家在汽车销售方面的控制地位,反而使汽车进口的门槛进一步提高。由于其中第十八条规定汽车供应商“对未经汽车品牌销售授权或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企业,不得提供汽车资源”,因此要求进口车经销商必须获得生产企业的品牌授权,并具有一定的经营实力。
在《汽车品牌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厂家对进口车销售具有主导权。
平心而论,《办法》对于规范进口车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取消进口车配额初期显得尤其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对汽车厂家话语权的极大增强,也带来诸如厂家“一家独大”的问题。《办法》颁布后,国际汽车厂商纷纷成立外方独资的销售公司作为汽车品牌总经销商。原有的进口车经销商,或转为汽车厂家的授权经销商,或推出进口车销售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进口车销售的限制,从来自政府层面的配额,转变为来自汽车厂家的授权,这也成为目前针对进口车是否存在垄断的争论核心所在。
进口汽车配额对汽车业所起的贡献,与它所带来的暗箱操作弊端同样突出。其实,目前由“厂家主导”的签发制何尝不是如此。要求一种制度在市场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本就是不现实的。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行业主管部门来说,如何使相关政策和规定与时俱进,是应该仔细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相关调查

你觉的本期策划如何?

  • 0
    很好
  • 0
    一般
  • 0
    不好

网友评论

栏目介绍

车视点

《车视点》针对行业重大事件及热点话题,力图以深刻独到的视点透析事件全貌。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