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不点名批评”对三包车企有多大杀伤力?

2014年第2

导语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称,在对汽车生产者提供的三包备案信息评估中,发现部分生产者存在违规问题和不公平条款。这是质检总局在三包规定正式实施两个月以来首次就三包实施中的问题明确表态。

平心而论,质检总局的表态让人看到有关部门的态度,从这一点来说确实值得欣喜。然而,披露出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此前对三包的担忧。特别是质检总局采取的“不点名”批评方式,更让人担心,这样的警告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质检总局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对三包的担忧

三包规定从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有两个月有余。如果考虑到大量车企在9月初就纷纷抢先三包,则实施时间进一步延长。不过,至今为止,尚未见到一例公开报道的三包案例。从积极地方面看,这或许是国内汽车产品质量提升的结果,然而面对汽车投诉和质量纠纷的现状,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三包规定在实施环节出现了问题。
质检总局对三包备案信息的评估,印证了人们的担忧。根据质检总局的评估,多家车企在三包备案信息中把本该享受三包的零部件排除在外,或归入“易损件”或“特殊零部件”;甚至有部分车企至今仍未向质检总局进行三包信息备案。这足以反映车企在面对三包规定时的消极态度和投机心理。
三包和召回的不同性质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像当初召回规定实施之初一样积极对待。对企业而言,召回体现的或许是企业“未雨绸缪”的果断和负责态度,而三包案例就算解决得再完美,也是建立在“产品已经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企业而言,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三包责任,这种行为并不难理解。
质检总局对三包备案信息的评估,印证了人们的担忧。

虽然“不点名”,质检总局的批评仍有可取之处

质检总局在公布结果时并未对涉及违规操作的车企“点名”,而是表示将把结果反馈给厂商并督促其尽快完成整改。这样的态度并不坚决,但在国内的大环境下也算是一种无奈,毕竟汽车三包从酝酿到出台已历时十二载,其中来自车企的阻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觉得,这种不点名的通报方式太过“温柔”,意义不大。但在笔者看来,质检总局的此次表态十分必要,也确实有可取之处。首先,任何法规在实施之初都难以做到完美,因此需要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作出应对和改进。从这方面来讲,质检总局在三包实施两个月之际作出以上评估,反应速度还是比较迅速的。
其次,尽管没有对车企点名,但质检总局对评估结果的公布也向外界传递出一种规范三包信息的信号,这对推动三包规定的完善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质检总局的表态,使厂家在三包信息上的一些“猫腻”被广大消费者和媒体所了解。
最后,这是主管部门对三包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所暴露出问题的一次明确、具体且系统的评价。而正是这种表态,使厂家在三包信息上的一些“猫腻”被广大消费者和媒体所了解,使媒体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监督,也使消费者能够留个心眼。

三包问题的最终解决 显然不能只靠口头批评

尽管质检总局的态度让人们看到一种完善制度、解决问题的信号,但仅靠一次表态,显然难以解决三包规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无法让外界有过多期待。
三包规定的完善,与配套法律法规密不可分。
首先,此次质检总局的评估,仅仅是针对三包备案信息的。也就是说,此次评估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规范执行三包规定方面的漏洞,而对于三包规定本身的不完善之处,并未过多涉及。其次,质检总局的表态中,对于车企整改不力或情节严重的,将依法予以查处。然而,在三包规定中,对于车企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的惩罚措施恐怕不能对车企的违规行为产生有效触动。换句话说,在三包规定本身不对惩罚条款进行修改的情况下,质检总局的表态更多还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规劝”。最后,对于三包规定公布之初便被人们所诟病的诸如“鉴定难”、厂家担责较轻等问题,仅凭三包规定的修改也很难实现,需要配合相关制度、法规的一同完善。在这方面,有三个相关法律法规值得重视。
其一便是去年升级为行政法规的汽车召回制度,可以与三包规定形成有效互补。其二是将于今年3月15日开始实施的新消法,其中“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使经营者需对汽车6个月内的消费者纠纷进行无责任的举证,极大减轻了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但在诸如“商品7日退货原则”方面,三包规定还与新消法存在一定矛盾,需要进一步的司法解释。
其三是酝酿修改的品牌管理办法。目前,围绕总经销授权、制度纵向垄断、平行进口等争议问题,有关部门已经委托中汽研等机构进行调研。尽管在来自厂家的巨大阻力面前,品牌管理办法的修订不可能一帆风顺,但逐步改变目前厂家与经销商地位严重不对等情况已是一种趋势。实际上,质检总局方面也透露,将开展销售者依照规定承担三包责任后,属于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责任机制的调查,并对品牌管理办法的修改提出意见建议。
较之其他一些汽车相关主管部门,我们其实很难对质检总局给出“不作为”的评价,毕竟无论是责令大众召回DSG,还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亦或是这次对车企的不点名批评,质检总局一年来绝非无所作为。然而,“不点名”的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面对厂家话语权,以及规定本身缺陷时的一种妥协和无奈。

相关调查

你觉的本期策划如何?

  • 0
    很好
  • 0
    一般
  • 0
    不好

本期撰稿

栏目介绍

车视点

《车视点》针对行业重大事件及热点话题,力图以深刻独到的视点透析事件全貌。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