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说明

是否该为豪车扎堆召回点个“赞”?

2014年第12

导语

北京车展余温未消,豪华品牌“扎堆召回”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4月30日,奔驰、宝马、捷豹、凯迪拉克等4个豪华品牌同时发布召回声明,涉及车辆近7.4万辆。如果将时间跨度稍稍拉长,从4月18日至5月4日的17天内,已有6个豪华品牌发布9次召回声明。平均每两天发布一次召回,这样的频率着实不低。

在仍有不少人将召回等同于产品质量差的背景下,豪华品牌的召回行为不仅有助于纠正外界的观念,也体现了车企社会责任,确实值得称赞。然而,豪车在华召回背后的“被动”因素,却使这种称赞打了折扣……

豪车召回有助于消除外界认识误区

今年以来,路虎、宝马、沃尔沃、奔驰、凯迪拉克的多款进口及国产车型在华宣布召回。笔者从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召回公告中看到,今年以来,上述豪华品牌共宣布召回15起,涉及车型数量共计318571辆。实际上,近几年不只是豪车,汽车召回总体上都呈现递增的趋势。据笔者统计,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召回公告中,2011共71条,2012年共79条,2013年则为123条。
今年以来,已有6个豪华品牌宣布15起召回,涉及车辆31.86万辆。
召回增多究竟是否是件好事?在国内汽车召回制度已进入实施第十个年头之际,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些“老生常谈”,但平心而论,国内消费者对召回的认识误区仍然存在。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召回等同于产品质量有问题,召回越多意味着质量越差。于是,在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上已成常态化的主动召回,反而成为国内的“负面新闻”。
在这样的背景下,豪车在华召回,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召回的认识误区。由于豪华车定位相对高端,价格和配置都相对较高,往往采用更好的技术及制造工艺,因此也被很多人认为“与召回不想干”。而豪车扎堆召回的情况,则可以使更多人认识到,对于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汽车而言,在上市之前就杜绝一切产品缺陷和安全隐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召回体现的并不是产品质量,反而是车企负责任的态度。

豪车集中召回的背后,制度与市场原因不容忽视

对车企而言,实施召回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如无进一步约束,期望车企完全凭借“责任心”实施召回并不现实。实际上,在今年以来大量豪华车召回现象的背后,来自政府和市场层面的压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制度方面,从2004年10月《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召回规定”)正式实施至今,汽车召回相关规定在中国已实施近10年。特别是2013年1月1日起召回规定正式升级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召回条例”)后,其法律效力显著提升。尽管目前来看,召回条例在对于违规车企的惩罚措施方面仍显力度不足,但仍对约束车企在面对产品缺陷时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前文提到的召回公告数量中,2013年同比增幅超过50%,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豪车召回数量增长背后,是豪华品牌在华销量的高速增长。
如果说召回制度的逐渐完善,成为车企在华实施召回的根本制度保证,近年来国内豪华车销量的连年递增,则为豪车的扎堆召回提供了市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召回数量的多少,往往和车型销量有直接联系,在目前宣布召回的31.9万辆豪车中,奔驰和宝马车型数量占比超过97%,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其在华的市场份额之大。2013年,宝马、奔驰品牌在华销量分别为36.2万和21.8万辆,同比增幅则分别达到19.4%和11.1%。今年以来,奔驰单月在华销量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宝马的这一数字也都超过20%。
实际上,市场对车企召回的促进,还不只体现在数量上。随着车型保有量的增加,对于车辆缺陷,来自消费者的投诉和召回呼声也变得更加响亮,而在相关制度的配合下,这种压力会促进车企在华更加积极地召回。

在召回的问题上,厂家仍需更加主动

大量豪车扎堆召回,让人们看到更加健全的召回制度,以及车企履行自身责任的行动。然而,从奔驰、宝马的召回可以看出,在车企宣布召回前,无论是质检总局的“缺陷信息采集系统”上,还是其他汽车投诉类网站上,都有大量消费者的故障反馈甚至相关投诉。在这种情况下,豪车的召回行动显得不够“主动”。
平心而论,车企从收到消费者反馈到最终宣布召回需要一定时间,以便确定相关缺陷是否存在,又是否能够需要进行召回,以及进行相关缺陷及应对方案确认工作。因此,期望车企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做到第一时间响应并以召回的方式解决,是不现实的。尽管与此前大众DSG事件长达数年的召回等待相比,奔驰、宝马的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已相对更好,但我们很难为其点赞,毕竟豪华品牌在服务上理应更加出色。而如何将这种等待进一步缩短,不仅需要车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也对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国内豪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车企的召回还略显有些不情愿。然而,从长远来看,召回所体现出的车企责任心,或许才是在激烈竞争中留住用户的最好手段。

相关调查

你觉的本期策划如何?

  • 0
    很好
  • 0
    一般
  • 0
    不好

本期撰稿

栏目介绍

车视点

《车视点》针对行业重大事件及热点话题,力图以深刻独到的视点透析事件全貌。

版权声明:腾讯汽车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腾讯汽车评论组
邮箱:dollarjiang#tencent.com(#替换称@)
栏目负责人:蒋东镭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关注车视点

车视点